硬泡仿木制品(毛坯及一次成型终成品)表面、浅表层应杜绝有尺寸较大的气泡。 直径1mm以上的大气泡还好说,0.5mm左右直径的密集气泡和纵向尺寸(深度)较大的“针眼”最难办——大气泡可以轻松地填补原子灰抹平,大量的小气泡填补起来则会把人逼疯。 一直相信这么一句话: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修理出来的(不好意思,忘记是哪位洋人品管大胡子说的了,没时间去核实) 。
气泡缺陷产生原因大致罗列为三类:设备因素(10%)、工艺控制(40%)、原料选择配伍和辅料配合(50%)——车间风水和作业员的心情这里不作考虑。
[设备因素]
主要是指发泡机混合注料过程中夹杂入的空气杂泡或原料温度过高、粘度过大(小)、冲力太猛时“激荡”出的杂气泡。特别是“起枪”阶段,(无论高压机还是低压机)都免不了有杂气泡产生。
作为补救防范措施,这时能做的工作并不多:调整黑白料压力(比),尽量避免“激射”,有时还需要在出料口增设缓冲管,低压机要注意枪头处压缩空气管别漏气以免产生“连续气源”
[工艺控制]
1、 模具设计:在保证制成品方便出模的前提下,排气孔或合模(缝)线应尽量设置在注料升长的远端.最上方,以便起枪杂气泡能大部分排出。
2、 磨具翻滚:针对一些外形近似对称、尺寸不大、全外观要求严格的制品可以考虑“滚模”(也叫“摇模”),发泡料灌注后(泡料尚有相当的流动性)将模具沿对称轴快速翻滚,而后定置(不过此时的起枪杂气泡并未被“拉破”,而是裹到了制品内部深层去了)。
3、 刷排气:对于表面纹理复杂处,会有模具壁“吸附气泡”产生,此时需要用毛刷在泡料尚处于稀流状态时将“吸附气泡”驱赶出来(注意,用过的毛刷需用丙酮等溶剂涮去PU料,并吹干留备下次用,禁止将丙酮等溶剂带入泡料)。
4、 模温控制:对于含有物理发泡剂的泡料,模温太高(>50℃)会有“烫泡”产生,而且制品表皮厚度偏薄。
5、 料温控制:最好控制黑、白料均温25-30℃(特别是白料温度不能超过35℃),料温过高,白料自身起泡严重,而且会导致料速后期过快,起枪杂气泡无法排出。
6、 注料方式:如果是直行模具斜放,可以从低处1/4位置起枪往高处走,至高端口位收枪。如果是圆盘、方形模具,则从较低位置除起枪为好(原因很简单,先起枪处,泡料先起发,沿斜坡上冲,因为有后打下的泡料“垫底”,泡料能快速推动到最高端,挤排杂气泡容易)。
[原料选型搭配及辅料配合]
1、 主聚醚。 以4110用的为主。 首选上海G.Q,其次江阴Y.B,南京ZH.H,常州H.Y,淄博DXLB,其他的则需要在辅助聚醚和小料上作些调整。
一些“无理”要求:
① 游离PO、醛基含量<50ppm
② 钾、钠离子少
③ 最好羟值<430mgKOH/g
④ 粘度<3500mPa.S
⑤ 蔗糖+甘油起始的最佳,蔗糖+丙二醇起始的次之
⑥ 颜色偏浅
⑦ 原料水分<0.10%
⑧ 原则上,聚醚活性越低越好
2、 辅助聚醚:
①胺醚,乙二胺起始的403,芳香二胺起始的410之类(小心,市场上有劣质403,空白检验居然不黏手超过五十秒,太离谱了)
②含山梨醇起始的聚醚,
③含甘油起始的聚醚,
④常规仿木不鼓励用芳香聚酯,得不偿失。
3、 硅油:
常规泡孔较细腻的,如205、6808、5424、6900等。
高档品也会用一些软泡硅油,视制品特殊要求而定
4、 水:
多数情况下,水量高一些,气泡相应就会少一些
5、 催化剂:
调整前期稍快的,气泡较少(Am-1最常用)。
其他的普通胺系催化剂(除去三聚催化剂)都可以用
三聚催化剂尽量少用,泡孔否则有变粗迹象,气泡出现的危险性也就大
有机锡类可以用,微量
6、 物理发泡剂
用量不宜过多。
7、脱模剂:
蜡基为主。如需参对油性脱模剂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其稀释剂沸点尽可能低一些。喷洒后一定要将稀释剂吹干。
8、 粉剂:
(比如粉状阻燃剂)一般说来,掺加粉剂的仿木制品表面气泡较少,泡孔也较细腻,不过配方需要大调整,比如制品的柔韧性。
9、 黑料:
5005首选,其次PAPI135、27次之,其他的宽容性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