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冬至,进入数九严寒,发泡料温对生产的影响加大。“小料温度过低有时会塌泡的”这话——北方发泡师傅是相信的,在江浙、中原的发泡师傅是将信将疑的,而在南方像广东、福建一带的发泡师傅多半是不信的,因为广东、福建很多海绵厂小料组份在冬季是不加温的。
市面上“流行”以下说法和做法,虽然操作者嘴上不说可心里却是这么认为的。这种看似很有道理的想当然实际是经不起深入严谨推敲的,在实际发泡中也会产生不容易查觉的负面影响或是引起发泡的不稳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水不用加温的,用量那么少,水在机头与大料混合了不就有温度了嘛”。水用量从质量上看是少,但从分子个数上看水远比聚醚多得多,通常软泡中水消耗异氰酸酯量是聚醚消耗异氰酸酯量的数倍,所以水与异氰酸酯的反应也就主导着整体反应走向,水的料温又影响着水与异氰酸酯反应进程。“混合不就有温度了嘛”,照这个理论大料也不用加温了,因为一混合反应放热后反应体系在瞬间能提高几度。有些操作者大料调温取平均温度也是根据这一理论吧。
高分子化学反应强调初始浓度(配方)与初始温度(料温)的重要性,这是后续变化的基础,是个基数。聚氨酯高分子化学反应通常是一波一波的,比如发泡时某单一反应的起始反应速度是A(基数),整个反应进程有一百个反应周期,假设每个反应周期增副是10%,那么这个单一反应增副效果是 : A×1.1×1.1×1.1×……×1.1(乘以100个1.1),以上可以看出基数A变化对全局的影响,也就感受到料温与配方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有些师傅说配方没用的话,也就明白了相同配方不同人发或者不同时候发或者不同的机器发为什么不一样,真是失毫厘差千里啊。
“甲烷不用加温的,MC手接触是冰凉的,又不参与化学反应,加什么温”。限于篇幅这说法就不深入推敲了。只说一点 : 甲烷不仅是调整密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整体反应速度的重要手段。市面上有的发泡机流水线,不论是新机还是老机,独立的甲烷组份罐内还真没调温装置。
这十来年高薪的手工开模师傅职业早已被电脑开模取代了。好在发泡这活即使知道了怎么回事也要费神小心地搞,太复杂了,不然早就被程序和电脑取代了。
(本篇为聚义堂108将樊双贵原创,转载必须经过PU聚义堂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