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夢百合創(chuàng)始人倪張根成為投資圈紅人,他連續(xù)在社交平臺抨擊萬華化學,稱“我2017年年初開始買萬華股票,賺了不少錢,但我仍然不會茍同他們的公司文化。”
十年感情很受傷
夢百合主打提升人類深度睡眠的家居產品—記憶綿床墊、記憶綿枕頭、沙發(fā)、電動床及其他家居制品的研發(fā)、生產和銷售。
9月16日,夢百合創(chuàng)始人倪張根在社交媒體發(fā)布長文,指近期海綿(包括記憶綿、普通綿等)原料漲價的問題,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萬華化學。
他稱萬華化學股價上漲背后沒有業(yè)績支撐,漲價行為是殺雞取卵,更使用了“猙獰”二字形容。
實際上,萬華化學是夢百合的上游供應商,漲價則會對下游市場形成傳導。
萬華化學還未有任何回應,倪張根再次寫出第二篇文章,篇幅更長。
他特別強調,化學材料聚醚的漲價讓夢百合始料未及,海綿原料中TDI(甲苯二異氰酸酯)和MDI(一種生態(tài)膠粘劑)并不是漲價最厲害的。
“前期TDI低價,是因為市場供求極度不好,我一再講:虧損的生意不長久,上下游是魚和水的關系……我們當然感謝供應商的付出??赡艽蠹也恢?,夢百合10年中(2008~2017)MDI幾乎只有萬華一個供應商(99.9%,十年應該買了15000噸吧。買了另外一家20噸用來試驗新產品),我們不講感情嗎?”
這位老總更直言上市公司濫用自己市場支配地位的現(xiàn)象。
第二封信結尾還寫道:“我17年年初開始買萬華股票,賺了不少錢,但我仍然不會茍同他們的公司文化。不是每個會賺錢的公司都受人尊敬——我們這里不講道德,但商業(yè)社會要有起碼的商業(yè)倫理?!?
合作另有玄機?
原料漲價壓力下,夢百合是否遭遇業(yè)績滑坡?
半年報披露,公司上半年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24.16億元,同比增長52.89%,實現(xiàn)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55億元,同比增長2.89%。其中,二季度夢百合收入達13.58億元,同比增長71.22%,歸母凈利為0.75億元,同比下降-0.77%。
實際上,夢百合的利潤還受到了并購的影響。
據(jù)悉,夢百合收購的美國家具渠道商Mor于2020年2月26日并表,上半年并表收入4.46億元,扣除少數(shù)股東權益后并表凈虧損1700萬元。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夢百合存在一條超預期路徑,即公司的短中期看點仍然在于外銷,兩輪反傾銷+貿易戰(zhàn)加征關稅導致供給端產能縮減,公司海外產能布局區(qū)位優(yōu)勢突出,訂單份額和議價能力提升的確定性極強。
由于上游漲價,導致中下游承壓,這本屬商業(yè)社會的正常現(xiàn)象,倪張根不但無法接受,還提到雙方的一場官司。
今年3月,裁判文書網披露一份一審民事判決書:2017年,萬華化學作為夢百合的供應商之一,為夢百合提供改性MDI產品。夢百合將萬華化學視為長期合作伙伴,并給予充分信賴。每年度的產品供貨合同均按照被告所提供版本簽署。
2017年5月,萬華化學向夢百合出具的產品報價遠高于前述合同約定價格,即實際操作價格超過合同約定價格的50%。
最終,夢百合將萬華化學告知法院,聲稱上述行為導致原告臨時尋找供應商提供產品,并為此付出高額成本。由于萬華化學的違約行為造成原告經濟損失達1884.1萬元。
但萬華化學辯稱,框架合同約定的是基礎價格,可變價格。調整規(guī)則是主流市場價格每浮動超過10%,訂單價格相應浮動5%,以此類推。夢百合所謂的損失沒有依據(jù)。
一審中,萬華化學還稱,2017年8月后價格上漲后,夢百合曾發(fā)函提出要繼續(xù)履行框架合同,但仍然不提報品種、數(shù)量,雙方沒簽訂單。
最終,法院判決的賠償金額只有100余萬元,連期望值的10%都不到。